從學不會,到學不夠 ─
從台灣小留學生在加拿大的求學歷程 看 加拿大的教育理念
Apr 11, 2016
by Eva Tai (P&S Learning, Instructor)
早上七點,鬧鐘響起,我又再一次在數學教科書的旁邊醒來了。看著枕頭旁厚如辭海上百頁的數學教科書,我心心念念只有「今天午休時,如果有時間再練習幾題,那就太棒了!」我在腦中迅速盤算著如何利用午休時間練習數學。當發現午休時如果只用十五分鐘解決午餐,將會有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可以再多做一些練習。我滿意地笑了出來。
因為可以學會東西而心滿意足的成就感,是我在台灣求學時不曾感受過的,但我卻在語言不通的加拿大高中充分地體會到。「原來我也不是不會唸書嘛!」;『原來數學很好玩!』、『追求知識原來這麼有趣!』
在台灣,我是墊底中後生
我是在台灣讀完高中一年級後,才到加拿大求學。在台灣讀書時,數學對我而言,好比無字天書,我始終參不透其中奧妙的天機,只能束之高閣。每次都考試都兵敗山倒、信心崩盤。
我不是只數學爛,其實每科都不太好。我唯二能拿出手的科目,只有國文跟歷史,其他科全是在節節潰敗中。這對當時高一的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尤其是理科成績,已經一落千丈。而數學更是沒有及格的時候。
我心急了。跟著大家的腳步,我加入了聽說特別厲害的老師開的,號稱必勝的數學補習班,每個星期五的晚上,在學校下課後,跟其他一百個學生,坐在不算大的教室裡,再聽三個小時的課。買了老師推薦的參考書,回家猛練。
但這一切的努力並沒有改變我愈來越低的成績。
當時我心中充滿了無力感。因為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到此了,前途渺茫。我才國三,我還要考高中、考大學,但我能考上嗎?
我跟自己說:我大概很笨!之前國中一二年級的好成績,大概是矇到的。
我在加拿大,我成了數學小天才!
但因緣聚會,我在高一結束的那個暑假,去了加拿大求學。初到異國,人生地不熟,英文很破,連去超級市場買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帶著電子字典。想當然爾,在接受英文能力的測驗後,我被判定英文不足以選修文科,例如歷史地理之類需要大量英文的科目。我只能修理科:數學、生物、和物理。我一聽到這樣的判定時,頓覺天昏地暗,心想我用中文都學不會理科了,用英文還行嗎?
但我很快地發現,我不但可以,而且我還很行!
加拿大高一的理科,大概是台灣國三的程度。我當時暗暗竊喜,憑著我在台灣,接受過大量數學魔鬼訓練的洗禮,我還怕讀不好?雖然說作業的題目全是英文,但有電子辭典在手,誰能耐我何?更重要的是,加拿大學校的教育制度重視教學品質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課程及回家功課安排也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揠苗助長、速學速成的教育怪象是不被鼓勵的。台灣一天教一個章節,但加拿大一個星期教一個章節。台灣一次作業至少做二十頁,加拿大一次作業只有五頁。對我這個數理學科反應龜速的學生而言,像是看到一線希望,看到一個能夠學會數理的機會。
有了這樣的雄心大志,我每天四點下課後,馬上直奔回家,抱著理科課本猛K。僅管加拿大高一理科僅是台灣的國三程度,由於我在台灣打下的根基薄弱,所以一切都要從頭來過;另一個挑戰是要用英文學理科,其實遠比我想像的困難,並不光是有電子辭典就可以解決的。每天每一科的作業確實是只有五頁,但那短短的五頁,剛入學時英文不好,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內容看不懂。要做好作業,真正學會上課內容,我必須查先字典看懂課本後,再做題、推敲、演算。真正花在做功課上的時間,與在台灣時相比,相差無幾。
為什麼一個孩子可以從笨蛋變成天才?
加拿大的教育理念,意在培養出能在社會中充份貢獻一己之力的國民。他們相信,教育讓人們活得有意義、有貢獻、有品質。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學生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必須轉化為他們能用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能力。儘管學校教學進程很慢很少。但在這樣緩慢少量的教學背後,是北美教育體系對基本實力打底的堅持。
加拿大的教育體系認為,最能夠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的方式,是邊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邊提升他們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讓學生要能學懂、學會。落實到課程設計上,就意味著,教學速度不能快、內容不能多;更重要的是,教學的內容,必須對學生日後的發展,不論是繼續升學還是就業,有舉足輕重的功效。
因此加拿大教育體系極度重視基本能力。Fundamentals, fundamentals, fundamentals. 在義務教育階段,加拿大公立學校的教學重心,著重在教會教懂學生每個科目必備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就數學來說,要背的公式不多,只背那些最重要的公式,但每教一個公式,就必須徹底學會如何運用這個公式解決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當時會覺得加拿大的數學很簡單,我都能學會、學懂。在台灣,每次上課,就一口氣學了好多公式、題型,然後開始做題。但我無法學得這麼快,所以每次都會落下一些我不懂的。日積月累,這些落下的進度,堆積成了我無法跨越的高山。
但這不代表台灣的教育不好,也有很多學生在台灣學習的很好,像我在台灣國文歷史就學的超好。但在面對我不擅長的科目時,我無法學得一樣快,我需要更多的基本功訓練,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我終會學懂,就如同我在加拿大的教育體系下,學好了理科,甚至還立志成為數學家。
加拿大的教育,彷若滴水穿石,過程雖然看似緩慢,但長期的積累,卻遠比巴蛇吞象、不求甚解的教育模式,來得更深、更紮實。或許台灣的教育應該停下腳步,反思目前的教育體制,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時間學習、成長?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Feb 26, 2016
by Sunny Liu (P&S Learning, Managing Director)
孩子是親親寶貝,父母不自覺的過度關心及干涉,容易養壞孩子的品格,甚至影響孩子健康!
現代社會少子化的現象越來越普及, 我家堪稱少子化現象的極致典範! 我的兒子是全家族中唯一的孩子 – 從一出生就飽受爺爺、奶奶、阿姨、舅舅、爸爸、媽媽的呵護。一上飯桌全家大人七八雙眼睛都盯在寶貝兒子身上, 我們家境雖不富裕,但所有好吃好穿的總是全數奉上、一樣不缺;電視上一有新推出的玩具廣告, 儘管我再三交代家人不准買給兒子,不出幾日必定有人送來我家。慢慢地孩子的物欲胃口被養成,總是要求買這買那,原來這都不是他的錯!反而是作父母的我們的無心之舉造成的。
兒子是我家唯一的孩子,幼年時期因他體弱多病, 作母親的心心念念只有給他最好的照顧和生活品質,無意間飲食作息上所有的安排都以他為優先,當時不覺得有何不妥, 總認為這些是一個盡職的母親應該做到的。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當時的做法確有不妥之處:我忽略了養成孩子體諒別人的心;時間久了,也養成兒子對媽媽的重度依賴,降低他適應環境的能力;還有過度小心防止兒子生病,也在不之不覺中限制了他的體能發展,結果身體越照顧越弱,畢竟不生病不等同健康強壯呀!
愛他就不要幫他,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做的機會,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兒子上幼稚園的第一天我就發現事情不對勁, 平日在家覺得兒子聰明伶俐, 怎麼放在一群孩子中間他卻顯得無助笨拙、格格不入? 別的孩子能聽老師指令配合團體依續動作, 兒子卻傻楞楞地在原地不知所措。那時我腦子裡閃過的畫面是奶奶餵飯時總是細心的將食物整理好放在湯匙裡讓兒子吃、哪怕是吃西瓜也先將所有的西瓜子子先剃除後才端到兒子面前、出門穿鞋兒子總是腳一伸自然有人彎腰下去為他服務 …。 頓時恍然大悟的我立刻回家與兒子約法三章 ─以後所有的飲食生活都要求兒子自行打理 讓他嘗試三次後不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大人才能給予協助;出門一定自己背書包, 而且書包一定要求他自行整理,父母及奶奶絕不插手幫忙。儘管如此, 祖孫倆常常狼狽為奸被我抓到不少次的違規事件!就這樣,兒子每天上學狀況頻出,哭哭鬧鬧的折騰到學期都快結束了,雖然尚未完全適應,但是情況總算差強人意平穩下來。當時的我在心中問自己:『之前的無心疏忽,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及心力才能調整過來?』就在自問時,我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即便當時還沒有想到根本的因應良方,至少我願意學習,學習做一個有智慧的母親,讓兒子自己學會長大成熟,而不是活在父母的意志下。
沒有所謂的完美計畫,適情適性才是準則
回想兒子幼年時期自己在家陪他學習時,總是暗喜自己的兒子實在聰明伶俐。甚至沾沾自喜到盲目地跑到學校打聽跳級就讀的相關事宜,夢想兒子將來可以15歲念大學。現在想起來真是痴人妄想! 兒子聰明伶俐不假, 見過他的人都覺得他學習力強、反應快,將來的學校成績一定名列前茅。
然而上小學後,他的考試成績讓我傻眼,平均成績就是個70分左右的中間水準。老師甚至評估兒子的學習能力有點緩慢。我這個做媽的聽了老師評語後,簡直就是天打雷劈、萬萬無法置信!直到拿到考卷細問之下才知道原因出在兒子根本不了解題目的意思,沒有媽媽像平常做功課那樣在一旁細心解釋每一樣作業的內容給他聽,他無法獨立弄清楚考題的意圖, 有時一整個大題沒弄懂,整個題目完全答錯,全軍覆沒!
堅持零歲教育的我,從他零歲開始我就勤於唸故事給他聽, 每天陪他讀三~五本繪本,一直以為他的語言能力應該不差, 怎麼也沒想到他在進入小學後是這般光景? 到了小二就連他最拿手的數學,都因為應用題目無法融會看懂而成績下滑。由於他缺乏耐心和同理心,在學校他不時會與同學起衝突。接二連三出乎意料的狀況讓我停下一切原本的自認為完美的一切規劃, 開始認真地思考到底哪裡出了錯?
不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怎麼期待他學會做事? 原來孩子的「不會」是因為我們沒給機會讓他學會!
我想這一切就歸咎於兒子太好命了, 一出生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被眾人伺候的影響已從生活拓展到心理層面,所以他事事以自我為中心 - 如有爭執必是別人的錯、 處處依賴 – 書雖看了不少, 但要自己動腦思考時卻懶的用腦。沒想到兒子好手好腳, 聰明伶俐確被過度優渥的照顧蒙害到這般田地。這時我決定對兒子實行「愛他就不要幫他」政策。下面簡單列出幾條和大家分享:
其實, 歸納一下我所做的事只有一件 – 把生活還給孩子。我不再隨侍在側, 而是退居身後, 讓他知道有事可以找我協助、商量,但主導權在他自己手上。我把範圍畫給他,至於細節我讓他自己去籌畫不再插手。慢慢地我發現兒子變的更活躍、更自信但同時他更加有責任感,在課業上, 他愈來愈不懼怕考試,反而摩拳擦掌的想看看自己是不是已準備好挑戰。相對的我也放下的對成績的在意, 儘管他考得不盡理想, 但很用心準備, 我還是給予獎勵。我這樣照表操課,日日堅持了兩年,四年級上學期,他拿到每科優等的成績單,老師的評語是 「專注力大大提升, 對課堂主題總是積極參與討論, 很有主見提出個人看法、脾氣變好了、在同學間人氣大增成為班上最受歡迎的同學之一。」
我很欣慰自己沒有盲目地追求成績分數的虛榮, 在與兒子一同努力打造新的生活模式的過程中我也一起進步, 他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兒子, 謝謝你:你教會我『如何把幸福還給你!』